自然而然 发表于 2014-12-2 17:44

已有SACD-ISO音乐文件整理:贝多芬交响曲版本比较(二)

已有SACD-ISO音乐文件整理:贝多芬交响曲版本比较(二)
    进过一番折腾,接着完成了贝多芬第二、四、五、六的比较,包括了近期新进的两部散碟,打分如下:
海贝《第2(Ⅲ)、4(Ⅲ)、5(Ⅲ)、6(Ⅲ)交响曲》
卡贝《第2(Ⅲ)、4(Ⅱ)、5(Ⅲ)、6(Ⅲ)交响曲》
肯贝《第2(Ⅳ)、4(Ⅳ)、5(Ⅳ)、6(Ⅳ)交响曲》
布贝《第2(Ⅳ)、4(Ⅲ)、5(Ⅱ)、6(Ⅱ)交响曲》
旺贝《第2(Ⅲ)、4(Ⅲ)、5(Ⅲ)、6(Ⅲ)交响曲》
皇贝《第2(Ⅳ)、4(Ⅳ)、5(Ⅳ)、6(Ⅳ)交响曲》
贝多芬《第5(Ⅳ)、6(Ⅳ)交响曲》(1955RCA波士顿乐团-孟许)
贝多芬《第6(Ⅳ)交响曲》(1958SONY哥伦比亚交响乐-华尔特)【2】ISO——(可镜像直播,新进)
贝多芬《第5(Ⅲ)交响曲》(1975DG维也纳爱乐-克莱伯)【5】——(不可镜像直播,新进)
    这里需要指出的,我特别看重贝六的比较。在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贝六较特别,从音响角度讲因为很少“粗野的突强音”、主题模糊而缺乏对比,故层次的展现要求较高。因为独奏段落较多,故细节的表现很重要。
    随想:在我已听过的古典音乐碟中,觉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录音要好于以后的,在这些贝交的版本里,也是如此。卡贝名气很大(我初听贝多芬时,是只冲着卡拉扬去的),可比较下来,音响效果让人失望(相对层次、结像欠佳)。也许卡拉扬的演绎有突出的独到之处,而音响效果的差异对听者在这方面的影响不大,也未可知。
    皇贝在听比中很突出,在音效上超过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录音,让人有些讶然。我觉得原因可能是:录音者在有新技术的条件下,仍然坚持了前辈们的一个理念——音乐动态应该以尽量小的声压动态在机器上重播,不将就、不鼓励音响制作者过分追求设备的大动态(甚至将音乐呈现的完美性建立在此基础上)。这种风格,可称之为新技术古典式录音型。
    我始终认为,音乐的动态好坏感受绝对不是可测量的声压动态的大小。在听音响时,调大声压,可以听到更多的细节、层次,但听感难受。在无音响设备的现场,你可以听到更丰富的细节,但听感舒服,因为声压动态并不大,不信你可以实际测量。原因何在?值得探讨。上世纪录音前辈们又是如何做到的(恐怕不是简单的压缩吧)?

黄书黄 发表于 2014-12-3 14:46

露珠那出来分享吧。

自然而然 发表于 2014-12-3 22:47

黄书黄 发表于 2014-12-3 14:46
露珠那出来分享吧。

不知如何操作。

黄书黄 发表于 2014-12-3 23:04

自然而然 发表于 2014-12-3 22:47
不知如何操作。

上传到什么云盘之类的,我也没试过。

老浦东 发表于 2014-12-4 07:09

拷到SD卡里听。{:1_135:}{:1_135:}{:1_135:}

老浦东 发表于 2014-12-4 07:12

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有闲置的老电脑了。

坏又不坏,扔了可惜,卖掉不值钱,送也没人要。

拿来听HIFI就一级棒。{:1_127:}{:1_135:}{:1_127:}


自然而然 发表于 2014-12-19 16:39

邪门,说是有回贴,点击链接却没有。十多天前就这样,现在还这样。这怎么交流啊?

太多cy 发表于 2015-1-31 15:3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已有SACD-ISO音乐文件整理:贝多芬交响曲版本比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