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蚊子咆哮 于 2015-11-19 00:04 编辑
不少人向我提到怎么样提高自己的听觉能力,作为搞音响的,耳朵鉴别能力是不是要比普通人强很多才行。 搞音响的,听觉能力确实非常主要,不会听,就相当于“不识货”。“不识货”就是外行,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有不少人把识注意力放在是不是仿造、是不是换过零件的等等,这一点虽然重要,但是相比之下,听觉感受更加重要。 说到练耳朵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难题。这是因为,要练成什么样的耳朵?是多年来一直有争议的。记得15年前筹备一个音响方面的鉴定会,原计划邀请专业扩声的专家、录音的专家、文艺工作者、发烧友(搞HI-Fi的)、还有主管领导部门、非专业人员等。后来有人(搞这类活动经验很丰富)力劝不要这样做,千万不能把这些专业人员叫到一块,他们之间的鉴别标准就不一样,这个专家认为是优点的方面,那方面的专家可能认为是缺点,结果这个参评设备就没有优点了,弄不好,专家们都有可能自己打起来。 想来有道理,搞技术的坚持客观标准,任何夸张都是不严肃的;可搞艺术的,常常重视感染力,可以有一些艺术夸张,更注重情感;搞录音的要修剪或修补一切缺陷,而其他行业的会说,那些监听的系统虽然缺陷少,但是听觉很累,缺少感染力……。 在国外,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忠实还原原始信息;其二是把音响系统看成是一个乐器,可以二次赋予新的音色。 对于忠实原始信息,很好理解,Hi-Fi就是这样的要求,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是觉得,不带扩声的现场音乐会总是感觉好一些,所以要求音响系统,首要任务是怎么把现场感觉还原出来。 对于把音响看成乐器,似乎也可以理解,那些林林总总的国际名牌,不是都有自己的风格吗?甚至一些金耳朵闭着眼睛去听,就能判断是那国的风格,有不同的音色。要知道,原始信号源都是一样的。出来的声不一样,差别在哪?不就是音响系统额外赋予声音某种信息,让人去鉴别,去区分。 作为音响技术人员,耳朵听觉能力的衡量,有多种不同说法。最基本的,应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比对能力,有两个或几个音源分别发出音乐、人声或纯音信号,然后判断这几个音源发出声音的区别,分辨的越是细微,其听觉能力越强。这种能力看似简单,实际非常重要。在很多情况下,用比对方式判断一套音响的好坏,可以相对轻松。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人在听觉感受时,都受到环境、心情、注意力等影响,加上信号源的离散性,准确度是不稳定的。比对方式可以有了一个参照,参照的系统和判断的系统同在一种条件下,这些不良影响会相对小很多。 较初步的比对实践(或训练)是选择音质差别大的两个系统比较,两套系统的切换速度要快,以品质高的系统作为参照,比较另一套系统的差别。用于参照的,最好是经过测试和公认品质优良系统。这是因为,听觉能力相对弱的人,往往有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判断的倾向,把正确的看成错误,把错误的看成正确。例如,相当多的人感觉特性曲线近似“马鞍形”的好听,有一种虚幻的“音域”和“干净”。这种片面性,会影响许多其它方面的表现。如果不希望自己的耳朵成为片面的,从一开始就应下决心抑制自己的某些爱好。用一套优质音响作参照,就是强制你往那靠。 比对的方面很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教科书都能找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2.纯音鉴别。大多数情况是在无参照系统情况下进行的,纯音测试是另一个相对客观的鉴别方式。我们不讲用设备检测方式,纯音信号有软件类型(光盘、软盘、存储器),也有信号发生器类型。说它相对客观,是指用一个频率的声压,对比另一个频率的声压,在很快的切换过程中,判断差别相对容易一些,有时这种方式比便携式测试设备分辨率更高(指带宽很窄的峰谷)。 纯音测试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低声压向高声压切换听觉灵敏,从高声压向低声压切换听觉不灵敏。换句话说,低谷的发觉难,振峰的发觉容易。由于这种特性,有时会给听音者带来误导,在频率缓慢渐变的过程中,增减的敏感不对称性,得到的测试结果有较大误差。所以,这种鉴别有时需要往返进行。 纯音鉴别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判断非线性失真或谐波失真,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在听觉纯音信号时,能判断是否纯净(有非线性失真就会存在高次谐波),以此判断失真情况。特别实在低频情况下,低于40HZ的信号几乎听不出来,常常看到扬声器在动,听不到声音,如果能听到较大声音,就有可能听到的是非线性造成的高次谐波。一个成熟的技术人员,应该能做到40HZ以上的纯音低频信号也能鉴别。 在聆听音乐信号时,也有类似情况。有些音响听起来好像高音较多,实际上有相当的成份是非线性引起的高次谐波。 3.提高品味。一个听觉品位高的人,能够满足要求的音响相对少,听觉品位低的人则相反。换句话说,品位高的人很容易在系统中找到毛病,毛病稍微大一些就很难忍受。这一点,正是音响工作者需要的。 听觉品位是熏陶出来的。生长在音乐世家和生长在偏僻山村的人,听觉要求肯定有明显差别。对于音响工作的专业人事,较现实的做法是在一段时间尽量多听品质优异的音响,这段时期越长越好,甚至多听无扩声的现场演出、演奏。听多了,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再听到有缺陷的音响,与以往听到的音响有差别,按照听觉习惯很自然的就会感觉出来。 当然,有些听觉感受有例外。例如,电子乐和迪曲,这类音乐常常是人工夸张的,为了营造某种气氛,这种夸张是按照需求人工营造的。有的还故意制造一些失真来实现某种感觉。在训练自己的听觉能力时,一般不主张听这些音乐,更不主张用这些音乐评价音质。在极个别情况下,为了实验系统的动态能力时,才会有可能用到迪曲。 4.用声像定位判断均衡程度。对于大型乐队演奏(如:交响乐),各种乐器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律,听觉品位高一点的人,常常利用声像定位来判断音响系统的均衡状态。 例如:乐队的前排左侧大多是小提琴,右侧为中提琴,中排为管乐,后拍为打击乐,贝提琴等。在聆听交响乐演奏时,如果小提琴改在了右面,中提琴改在了左面,就有可能左右颠倒了;如果感受低音打击乐(如:鼓)或贝提琴在前面,小提琴偏后,就有可能低音成份过多,高音成份偏少。如果鼓在前面,却又悬在空中,不能落地,可能是虽然低音偏多,但是下限频率不够低,也就是常说的落不实。在有人声演唱的节目中,人声的位置应该在中间偏前位置。有很多系统感觉人声偏后,甚至高度很低,其原因常常是中频或中高频弱。 用声像定位来判断均衡是简洁的方式,但是,有时会产生误差。例如:人声的偏后,有时并不是中频缺,发生声阻塞情况也能把人声位置拉远。这种情况是很多系统中大量出现的。一些调音师一遇到人声弱的情况就提升中频的做法,有时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负作用,如:人声不丰满,不甜美,不清晰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频率范围是很难听到,却又能感受到的。例如在舞厅中适当增加40HZ以下的声压,虽然人耳很难直接听到,但是加入以后能感到脚下有从地面传过来的感觉,催动舞池里的人跟着音乐跳动。在高音段,一般人很难听到14KHZ以上的声音,但是增加这一段的声压能强化声像的位置感。 5.积累常见缺陷的听觉表现。好的听觉能力不仅表现在能否听出有问题和有什么问题,还应该能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这种能力是有较大难度的,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也有判断失误的可能。这种能力的积累,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来实现。要知道,准确判断能力是最有实用价值的。 快速提高这种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人工制造缺陷,然后观察这种情况的听觉变化。或者用替换法更换不同的设备,观察不同设备的表现。
未完待续
871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