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蚊子咆哮 于 2015-11-18 23:44 编辑
关于控制力,通常是指从功放角度对负载的控制能力。而功放的负载,包括音箱及传输环节。如果功放的负载仅仅是一个纯电阻,也就不会让很多人去关注控制力这个似乎很重要的话题。事实上,偏偏这个负载有相当多的复杂因素,才赋予控制力相当多的话题。 我们从一个简单的现象开始,如果用一台100W的功放和一台500W的功放分别去驱动一对100W的音箱,如果假设两台功放的品质相同,在听觉上也会有明显差别。500W的功放感觉声音充实,顺性好;另一台则软,放不开,收不住。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功率功放的控制力好,小功率功放控制力差(在Hi-Fi术语中,有功率欲量的说法)。 不能简单理解功放的输出电阻小,控制力就一定好。在功放中,适当加强反馈深度,同样可以获得较小的输出电阻。控制力因素中,有输出电阻的方面,又有其它方面。为了解释这一问题,要从负载对功放的反作用讲起。 负载中,有电抗成分和等效源成分。先说电抗成分,音箱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电容器件和电感器件,传输线较长的话,分布电容和寄生电感也不能忽视,而无论是等效电容还是等效电感,电压与电流都不会是相同相位。由于几乎所有功放都是电压环路反馈(并联电压负反馈),使得功放的主放大器反馈信号取样于输出电压,功放的调节对象却又是电流,该电流不能有效调节负载电流的变化。或者说,由于反馈形成的调节电流与负载电流的原始值相位不同,甚至可能出现相反方向的调节,由此造成调节失控。 这里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我们在功放的输出端并接一个不含电感、电容成份的纯电阻,会感受到控制力感觉的变化,并入的电阻阻值越小,这种感受越明显,其原因就是电阻改变了源负载的滞后(或超前)角。通俗的说,就是减少了感性(或容性)成份。 功放中几乎不受这种制约的是在不考虑环路反馈(电压反馈)的开环输出电阻。毫无疑问,大功率功放的开环输出电阻会比小功率功放做的小一些。这不是刻意这样做的,大功率功放进行参数设计时,附带结果就应该输出电阻小。 现在再说等效源因素。从音箱角度,既是负载又是信号源。当扬声器在信号电流驱动下发出声波后,该声波在音箱内外遇到反射面都能形成回波,该回波作用于扬声器振动盆并推动运动,几乎所有的扬声器单元都是磁电式结构的,通过电流的音圈在磁场中将受作用力而振动,相反,振动的线圈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也会产生感应电流,这是一个电磁与物理之间的可逆互换过程。该电流反作用于功放。功放能否在这种因素下有正确的响应,也是功放控制力的表现。与前面有类似结果,功放输出电阻是这种控制力的重要方面。 下面我们引入一个更深入的话题。同行们是否注意到在Hi-Fi领域常遇到的双线分音方式,采用双线分音传输方式通常比单线传输的音质要好很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为什么双线分音的音质好于单线?这个问题就是将要引出的扬声器之间的寄生偶合话题。搞清这个话题,将有助于控制力的更深入理解。 对于音箱中的低音通道,振盆发出的声波经过音箱或扬声器的某部位反射后,回到振盆将对振盆产生作用力,由于振动系统是一个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相应运动,由此音圈感应电流。如果传输线和功放的输出电阻是理想状态(0Ω),该电流将不会产生电压。可是,传输线存在寄生电感,功放的输出电阻也不会为零,所以,该通道两端会有感应电压。该电压又偶合到高音支路,通过高音单元释放出来。 低音信号转换成高音的原因是,低音的反射波与振动盆原始低音声波大多不是相同相位,甚至频率也不相同。这是因为,反射波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到达振盆的,不可避免的有相位移动,又由于无论是伴音还是人声都有离散成分,经过一段时间的频率往网不同于初始频率,所以,反射波与振动波频率不同是可能的。从数学原理可以知道,不同频率正旋波叠加后,会产生许多新频率正弦波,新正弦波的频率有的高于原正旋波,有的低于原正弦波。由此,感应电压有高频成分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双线分音的音箱,该电压不可能直接偶合到高音通道,电流要进入到功放的输出端,如果输出电阻不为零才有可能产生电压。所以无论怎样,双线分音音箱的这种寄生偶合肯定比不分音的音箱要小,音质也更纯一些。由此也可以看出,控制力强(输出电阻小)的功放,这种偶合作用会相对小,听觉上,会感到声音更纯。 在KTV系统中,工程施工角度常常不希望双线分音连接方式,因为这样总是麻烦一些。引用无感传输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传输线几乎没有寄生电感,偶合电压仅仅依赖线路电阻,是很有限的。为了增强这种效果,如果在低音单元上串联哪怕不足1欧的电阻,单元之间的寄生偶合都要减少。原因是,该电阻要与功放输出电阻和线路电阻分压,在另一只单元上寄生成份将小很多。低音通道设置高切分频网络的音箱,其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衰减因素,这种寄生偶合也小一些。所以低音通到带有分频网络的音箱,其声音纯度要高一些。 对于这些情况进行测试时会看到:如果用正弦波纯音信号测试,音箱的响应几乎没有寄生的高频成分,音箱的端电压与功放输出电压也无明显不同;而改用方波信号或噪声信号后,音箱的端电压和声学测试,都有寄生高频成分出现。在加强音箱内外吸音处理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在主观评价方面,用普通音箱线试听,感觉上并没有期待的高音明显增多,相反,高频成分好象反而弱了一些,用无感线状态作参照,普通音箱线整体上表现的是不够清晰,高频部分粗糙而且缺少层次。相比之下,无感线听觉上明显的更加清爽,高音丰富而且细腻。这些现象可以这样理解:普通音箱线的寄生电感首先对功放输出信号有衰减作用,使得高音成分减弱;音箱反射波产生的寄生影响又充实了一些高频成分,该成分与正常信号叠加,使听觉感到不清晰,由于寄生高频成分小于衰减的量,整体上会感到高音有所下降;由于寄生高频成分是离散的,听觉上感到的所谓高音会很粗糙。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均衡进行较正,在高音提升的同时,前面提到的寄生偶合将显露出来,会感到很噪。由此出现一个现象,许多调音师并不喜欢把特性曲线调到最佳值,认为这种状态反而声音不好听,其内在原因就是如此。这种好听是建立在丧失一些成份的基础上的,有得有失。在功放控制力和传输问题解决情况下,这种矛盾将得到改观。 综上所述,功放控制力,传输线特性和音箱环节因素相互关联,由此解释出既独立又统一的个性和共性问题,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 せ せ せ 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