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ipianyun 于 2014-10-6 06:20 编辑
续前
最容易被搞错的失真还是音场失真。音乐的许许多多声像点组成了一个虚拟的音场。而正确的音场感受却不是所有人都能说清的。
就说器乐的前后位置,有的说应该靠前,有的说应该靠后。那么靠前对还是靠后对?通常的乐队布局都有些习惯可循。大多数情况下,大型器乐在乐队的后面,小型乐器在乐队的前面。当然,也有例外。一些效果类器乐虽然较小,也常常放置于后面或两侧。
声像点错位的主要原因是频响特性缺陷造成的,其次就是相位因素。一些喜欢低音乐器表现的朋友常常把系统的低音部分搞的很夸张,于是,低音类乐器的位置就向前拉了,这是因为听觉响度是纵深感的重要方面。而另一些朋友喜欢高音表现,就把原本是后排的金属打击乐的响度提升,结果也会往前拉。这种声像的纵深错位,最后往往演变成为纵深拉不开的问题。 误区3:频响特性主宰一切。
频响特性是电声领域重要的方面,但是一切都用频响特性来衡量,来分析,就带有了片面性。
电声系统瞬态特性分析出现以后,已经将电声的分析角度得到了扩展。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一个似乎被公认的说法:对于功放,要想改善瞬态特性,就不应有过强的反馈深度。解决失真(包括频率失真,也就是频响特性)问题应关注开环特性,减少开环增益,以便降低反馈深度。而不是用很大的反馈深度来降低闭环失真。
这种说法似乎与频响特性是矛盾的。因为无论怎么做,开环特性的提高总是有限度的。这就很难保证频响特性达到理想程度。
于是便提出一个问题,频响特性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否由此而动摇。现实似乎给出了答案。胆机的频响特性肯定没有石机那样容易做好,它的反馈深度也通常没有石机那么大,听觉上却比石机要更有“人缘”,更容易被接受。
而前历效应的分析角度出现以后,更进一步动摇了频响特性的“霸主”地位。一个系统的频响特性不作改变情况下,仅仅降低前历效应,就能使得听觉上音域有所展宽。相当于频响特性的高低两端得到了提升。而实际上却根本没有提升!
然而,人们的习惯是有惯性的。当遇到问题时,还是喜欢仅仅用频响特性来分析。
JD版块的线材之争,无论是支持方还是反对方都喜欢抬出频响特性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正方(一部分)说到线材就是强调好线材的频响特性优异;反方则用欧姆定律来反驳这种频响特性的优异实际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是支持反方的反驳理由的。那一小段线的频响特性在整个回路中确实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不同的线材在听觉上确实有明显变化。这就无论如何要改变分析角度,不能简单的用线材的频响特性来解释这种现象。那么,线材在电路中改变了什么?就是继频响特性以后的新课题。特改变了瞬态特性?改变了前历效应?或者是其它还没有认识到的分析角度。
频响特性是一种稳态分析方法。而瞬态互调失真和前历效应的分析方法都将分析角度延伸到了非稳态的时域分析领域。瞬态互调失真是信号“前沿”分析,前历效应是“后延”分析。对于音乐信号肯定不止是稳态信号,既有瞬态的前沿特性,也有强信号之后的弱音表现。所以,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那种唯频响特性的分析角度就显得过于片面了。
未完,待续
|